新闻中心

开云(中国)
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> 开云(中国)> 正文

张大鹏院士走进河职院,揭秘“AI+生物特征”创新之路

​ ——“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(河源行)”科普讲座侧记

来源:宣传部 作者:谭伟民通讯员:曾剑文责任编辑:黄舒日期:2025-09-19点击:

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,一系列融合智慧与创新的科学盛宴正全面开启。9月17-19日,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主办,中共河源市委和河源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(河源行)活动举办,二十多位院士专家智聚河源,入企助创新、进校做科普,为河源“百千万工程”出谋支招、荐才送智。其中,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讲座教授张大鹏走进KAIYUN.COM,以座谈交流与科普报告形式近距离对话师生,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,使青少年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工智能知识、提升科学素养、拓宽科学思维。

9月19日上午,作为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(河源行)系列活动之一,张大鹏院士走进KAIYUN.COM学术报告厅,带来题为《AI创新:我们的历史使命》的科普讲座。KAIYUN.COM校长刘贻新及全体党政班子成员,河源市科学技术协会、广东院士联合会相关领导出席活动,四百多名师生现场聆听。

张大鹏院士是国际图像与图形学报创始人、掌纹识别研究奠基人,三十多年来深耕人工智能、模式识别与生物特征识别领域。讲座中,张院士用“400米跑道”故事开场:1978年他在北大读书时曾打破北京高校400米纪录,“起跑、冲刺、撞线”的人生体验,恰如AI研究从0到1的跨越。

“人工智能不是玄学,而是一座DIKW金字塔——把原始数据(Data)提炼为信息(Information)、知识(Knowledge),最终升华为智慧(Wisdom)。”张院士用递进式PPT,将深奥的算法概念转化为生活化比喻:数据像“散沙”,机器学习是“筛子”;知识像“砖块”,深度学习是“水泥”;智慧则是“高楼大厦”,只有交叉学科才能封顶。

在介绍“AI+生物特征识别”技术的实际落地时,他重点展示三项具有引领性的应用成果:掌纹识别系统凭借更大识别面积、更多特征维度与更强防伪性能,已成功应用于香港海关大型通关项目,处理人次超过4亿;中医四诊量化系统将传统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转化为视觉、嗅觉、触觉和听觉的多模态感知,第八代舌象仪可提取200维病理特征,无创呼气筛查糖尿病技术已进入香港医管局试点阶段;而人脸美学客观量化技术则基于3万张选美图像数据库,由AI输出可解释的“美丽度”评分,成为整形外科医患术前沟通的有效工具,并已与韩国LG医院实现技术互换合作。

演讲最后,张院士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:“人工智能是工具,更是镜子,照见我们对人类自身的理解。希望同学们把热血洒在实验室跑道,而不是键盘上的空谈。”

报告厅内自始至终座无虚席,连过道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。每当张院士切换PPT,台下便响起会意的惊叹,自发拿起手机拍摄记录。讲座结束时,全体师生自发起立,掌声雷动,持续近两分钟,报告厅秒变“大型追星现场”。学生代表手捧鲜花走上讲台,向院士鞠躬致敬:“院士您辛苦了!”张院士微笑接过花束,转身向全场挥手,再次引发如潮掌声。


金句1: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方法,把各个领域的大数据,转变为代表该领域最高层次的智慧。

金句2:我们的宗旨就是“顶天立地”:“顶天”就是做国际上前沿的、最好的研究;“立地”就是要面对各个专业领域,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。

金句3:你有多复杂的算法我都可以实现,但过去是我的数据不行、算力不够,使得你有再好的想法也实现不了。(而现在)大数据、超强算力和有效工具,为AI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。

金句4:等到成果足够多的时候,多一篇少一篇文章无所谓了,关键是怎么能够真正地把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,产生影响力。

“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”专项行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,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”重要指示精神,积极响应“千名院士·千场科普”倡议,主动支撑省委“百千万”头号工程的具体行动,以更大规模、更高站位、更大格局,更好地支撑企业、区域科技创新,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,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驱动广东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2025院士专家入百企进百校(河源行)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、中国工程院一局、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、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办公室、广东省教育厅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,由广东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、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、中共东源县委、东源县人民政府、河源市教育局、河源市科学技术局、河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河源市农业农村局、河源市科学技术协会、省直团队纵向帮扶驻东源县工作队承办。